2月24日,全國人大審議并通過《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、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》,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,在該決定中,以魚類為主的水生野生動物,并沒有被禁止交易和食用。
這是為什么呢?上海鐵路運輸檢察院檢察官盤點出了三個可能的原因,具體如下。同時,檢察官也提醒大家,不禁食不代表不保護。
理由一:革除陋習不等于不遵從傳統(tǒng)和習俗。
捕撈魚類等天然漁業(yè)資源是一種重要的農業(yè)生產方式,也是國際通行做法,漁業(yè)法等已對此作了規(guī)范,根據(jù)各方面的一致意見,按照決定的有關規(guī)定,魚類等水生野生動物不列入禁食范圍。而濫食野味的陋習則是為了滿足某些人的獵奇、炫耀等心理,對可能存在的公共衛(wèi)生安全隱患完全不管不顧,理應被盡早叫停。
理由二:利用、食用水生野生動物的防疫風險更小。
從遺傳學的角度來說,親源關系越遠的物種越不容易傳染疾病,水生野生動物與人類的生存環(huán)境差異大,我們之間還隔著一道天然的氣水保護屏障,因此接觸水生野生動物傳染疾病的可能性較小、可控性更強。而陸生野生動物則不然,此次的新冠肺炎病毒和SARS病毒的源頭基本確認是陸生野生動物(哺乳類),中間宿主也是陸生野生動物(哺乳類),接觸、食用陸生野生動物才使得新冠肺炎病毒在人類之間傳播。
理由三:在相關立法修法工作完成前,目前的禁止范圍是最優(yōu)選擇。
《野生動物保護法》《動物防疫法》等法律修改都已列入2020年度立法工作,屆時將完善野生動物(包括水生)非食用性利用的審批和檢疫檢驗等規(guī)定。從預防動物來源的新發(fā)傳染病、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目的出發(fā),以《決定》的形式規(guī)定全面禁食陸生野生動物是目前管控疫情及預防新疫情發(fā)生的有效方法,是在公共安全保護體系不完備的情況下的最優(yōu)選擇。
然而,檢察機關表示,不禁食不代表不保護。我國是世界上水生野生動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,在世界生物多樣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據(jù)調查,我國水生動物近兩萬種,其中海洋水生動物約1.62萬種,淡水水生動物約3300種。但隨著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的惡化,我國水生野生動物資源數(shù)量正急劇下降,一些珍稀物種的種群數(shù)量不斷減少,有的甚至瀕臨滅絕。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部分,已有92種魚類被列為野生絕跡、瀕危、易危、稀有等級。
為此,農業(yè)農村部發(fā)布《關于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范圍和時間的通告》,對于長江流域范圍內的水生生物保護區(qū),自2020年1月1日0時起,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;對于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、大型通江湖泊,最遲自2021年1月1日0時起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,期間禁止天然漁業(yè)資源的生產性捕撈。
澎湃新聞從上海鐵路運輸檢察院獲悉,該院自集中管轄本市破壞環(huán)境資源保護一審刑事案件以來,依托專業(yè)化辦案,在辦理資源類案件中始終貫徹恢復性司法理念,積極探索增殖放流等機制,以推動生態(tài)資源修復,切實加強對野生動物保護。
來源:澎湃新聞